神经内科
返回主站 >>

【神经内科】

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入选国家中西医协同“旗舰”科室建设项目——中西医协同,病人更受益

发布时间:2024-08-26


2024年7月,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评审,武汉市第一医院(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)神经内科入选国家中西医协同“旗舰”科室建设项目。

武汉市第一医院是全国首批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、国家中西医协同“旗舰”医院试点项目建设单位。该院神经内科在学科带头人——中西医“双博士”陈国华教授的带领下,从建科开始便坚持“西医精准、中医经典”的中西医协同发展道路。

陈国华认为,虽然中医、西医两者思维方式有着本质不同,但两者面对的对象都是病人,如何运用医学知识为患者解除身心痛苦是中医和西医的共同使命。

 

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

中西医“双博士”陈国华教授在诊查病人

 

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致力于为卒中患者打造最优救治链

 

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引进国内先进的眩晕症诊疗系统,

让患者感受西医精准的诊疗技术

 

西医辨病 中医辨证
中西医协同促进医学模式创新

西医学和中医学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。西医学是在“还原论”指导下,基于解剖、生理、病理上的分析科学,注重形态结构和病变局部;中医学是在整体观指导下,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人体自身平衡协调的整体医学,注重人体功能状态和整体调节。中西医协同,即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对西医和中医治疗方案进行科学搭配,发挥两种医学各自优势促进医学模式创新,让患者获益最大化。

李女士因突感眼皮无力,日常活动常感疲劳,前往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检查,通过肌电图、血清抗体检测、重复神经电刺激检查等西医先进的技术手段,李女士被确诊为重症肌无力。

精准诊断只是诊疗第一步,常规西药治疗效果不够理想,病情容易反复,病程迁延,长期使用可能产生一定耐药性和副作用。神经内科中医副主任医师魏东生辨证施治,给予其健脾益肾的中药方剂治疗,经过近半月中西医协同治疗,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后出院。

陈国华介绍,中西医协同的诊疗方案,不仅可以借助西医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手段,准确诊断疾病,制定精准有效的诊疗方案,而且还发挥了中医诊疗思维(整体观念、辨证论治、方证对应),调整病人的状态,从而充分发挥两种医学的各自优势,协同提升神经系统常见病、疑难病的诊疗水平,提高临床效果,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。


西医“救急” 中医“调态”

中西医协同护航“防治康管”全程

西医以严谨的科学态度,借助于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手段,精准诊断疾病,在急性病、器质性病变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;中医学在整体观、方证对应指导下调整状态,对一些慢性、亚健康疾病、非器质性病变等体质调理方面有着西医无法替代的优势。

在疾病预防方面,脑血管病患者中医体质多为痰湿质、湿热质和血瘀质,经中医学体质辨识及对应治疗后,能从整体角度改善患者体质类型,改善代谢障碍,从而减少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。

在疾病治疗方面,缺血性脑卒中一旦发生,一般采用急性期静脉溶栓、血管介入取栓等起效快的西医治疗。然而,对于部分不能溶栓或介入取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,如何解决再灌注和神经保护问题,西医目前的治疗手段有限,而中医药早期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补充。

在疾病康复及后期管理方面,患者经溶栓或取栓后,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时,除了采取西医现代康复治疗手段,还可采取中医药治疗方法,其在促进康复,改善患者肢体痉挛、疼痛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。

陈国华表示,神经系统疾病中很多疾病,特别是一些疑难病、罕见病目前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,甚至有的疾病根本没有治疗方法,而中医的经方大有可为。方证对应的思路,可以减轻或部分减轻病人的痛苦,甚至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效果。

此外,神经内科还积极探索中西医协同在睡眠及神经心理领域的应用,构建起“身心同治”的综合治疗体系。面对日益增多的神经心理疾病患者,如焦虑症、抑郁症等,科室不仅依托西医的心理评估量表和药物干预手段,快速识别并稳定患者情绪,更融入中医的情志疗法与针灸、推拿等非药物疗法,通过调和脏腑、平衡气血,达到疏肝解郁、安神定志的效果,促进患者心理与生理的双重康复。


动态协同 探索协同 
中西医协同过程中的两个原则

“我院神经内科入选国家中西医协同‘旗舰’科室建设项目只是一个起点,中西医协同的发展模式需要不断深化和探索,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,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、高效、便捷的医疗服务。”在陈国华看来,中西医协同的深化发展需要始终把握动态协同、探索协同两个原则。

动态协同,指要用动态眼光分析中西医的发展,比如帕金森病既往只能靠药物治疗,协同主要体现在中西医药物方面。10余年来,脑起搏器植入术(DBS)成为帕金森病现代医学治疗的第二个里程碑,DBS术后患者呈现的某些症状缓解或副作用,也需要中医调整原先方案,并予以针对性的协同。

探索性协同,指中西医协同是一个开放、发展的体系而非封闭的体系,通过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分工协同,共同探索、研究和应用新的治疗方法、药物、技术和疾病理论等方面的可能性。例如,中医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循证医学要求,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,或利用基因组学、蛋白质组学、代谢组学、系统生物学等,深入探究中医药的物质基础、作用机制、质量标准等,提高中医药的科学性和规范性。中医和西医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,构建中西医协同的智能医疗平台,同步实现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。

“医学是科学问题,存在诸多不能解决的问题,而采用中西医协同的医学模式有利于我们临床思维的拓展,给患者以更多希望,有利于两种医学模式间进行相关有益探索。”陈国华说。